(一)全市财政收支计划草案
根据2009年我市国民经济、社会发展计划预测,按财政体制计算,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计划576249万元,比上年增长12.50%。加上税收返还净额88041万元(其中经市本级转拨区县32361万元),一般预算补助收入235000万元(其中经市本级转拨区县192000万元),一般预算上年结余收入18237.03万元,一般预算调入资金20000万元,收入合计937527.03万元。
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计划912317.03万元,比上年预算增长17.99%。加上一般预算上解支出24000万元,支出总计936317.03万元。
全市收支相抵,预计净结余1210万元。
(二)市本级财政收支计划草案
2009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计划250518万元,增长12.00%,增收26834万元。加上税收返还净额88041万元(其中经市本级转拨区县32361万元),一般预算补助收入235000万元(其中经市本级转拨区县192000万元),一般预算上年结余收入17329万元(2008年结转2009年使用的专项资金),区县上解收入350万元,一般预算调入资金17000万元,收入合计608238万元(剔除经市本级转拨区县补助支出192000万元、税收返还经市本级转拨区县32361万元、上年结余收入17329万元、一般预算调入资金17000万元,实际可用财力349548万元)。
2009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计划309338.84万元,比上年调整预算增长21.87%,加上一般预算补助支出287849.16万元,一般预算上解支出10850万元,支出总计608038万元。
市本级收支相抵,预计净结余200万元。
2009年市本级支出安排,首先是保工资、保运转、保稳定、促发展,对其他支出区分轻重缓急,有多少财力办多少事。具体安排如下:
——正常经费120549.23万元
1、人员经费支出105814万元。
2、公用及车辆经费支出14735.23万元。
——上年结转支出17329.64万元(2008年需结转至2009年的项目支出)。
——专项经费支出470159.13万元。
1、涉及财政体制分配专项支出293443万元。
(1)省补助项目支出257811万元(含经市本级转拨区县补助支出224361万元)。
(2)上解省支出10850万元,包括专项上解省支出3831万元(含国家安全部门经费854万元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费640万元、地税系统经费671万元、质监系统经费470万元、药监系统经费172万元等)和出口退税超基数上解2000万元、上解省专项支出5019万元。
(3)市本级补助区县支出20632万元。包括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5600万元、补助中心城区转移支付7833万元、南澳县转移支付补助500万元、2008年度中心城区“倒四六”税收返还6000万元等。
(4)高新区、保税区税收返还3500万元。
(5)2008年一般预算收入任务考核奖励(区县、国地税)500万元。
(6)援藏及援疆专项资金150万元。
2、对口支援汶川县草坡乡恢复重建专项资金2500万元。
3、总预备费3000万元。
4、按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安排其他专项资金,突出重点方面的重点环节资金支出
171216.13万元。主要是安排社会保障、社会福利救济,城市维护、排污,计划生育、教育、科技、文化、体育,公检法司,农林水利,医疗卫生等支出以及市委市政府民心、民安工程项目资金、扶持外贸发展资金、扶持中小企业担保风险金、路桥收费还贷、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还本付息、归还部分政府工程欠款、实施住房货币补贴改革、税收及社保费征收经费等支出。
市本级编制部门预算单位的预算收支计划,一并提请本次人代会审议(详见附表)。
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,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
2009年,我市财政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确定的“抓机遇、迎挑战、扩内需、调结构、保增长、促发展”方针,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,认清形势,抓住重点,扎实推进各项工作。
(一)严征管,重绩效,做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。2009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,其核心是增加政府公共投资、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。“一增一减”对财政收支的影响非常大。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要牢固树立生财为本的科学理念,加强对财税工作的领导,大力促产培财,切实做好增收节支工作。依法加强税收征管,提高收入质量,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,做大收入“蛋糕”,提高一般预算收入占GDP和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。坚持依法治税、依法理财的方针,既依法征收、应征不漏,又把国家和省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,努力培植税源、壮大税基,保持财税收入可持续发展。坚决制止和纠正越权减免税收,严厉打击偷骗税违法活动。切实加强非税收入征管,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。加强上下联动和部门协调配合,做好国有土地开发、储备、出让和闲置土地清理、置换工作,筹集资金加大建设投入。积极推进政府公共资源的盘活运用和市场化运营,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公开、透明,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。坚持增收和节支两手抓,大力提倡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作风,坚决反对大手大脚和铺张浪费的行为,着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。认真贯彻执行公务购车用车、会议经费、公务接待费用、出国(境)经费和办公经费预算“五个零增长”和晚会、展览、庆典、论坛活动“四个减半”规定,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,严禁超面积、超标准建设和装修。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项目,促进资源整合。严格控制增人增编和行政机构膨胀,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。推动机关节能减排,建设节约型机关。强化公务支出管理,深化公务卡管理改革。严格控制行政性开支,把更多的资金用在保民生和促发展上。
(二)保增长,促转型,增强财政科学调控能力。统筹兼顾,突出重点,把保增长、扩内需、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,既促进经济增长,又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。积极向国家、省申报重大项目,争取我市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计划的盘子。创新政府投融资体制,优化政府公共投资结构,推进一批重点民生工程、基础设施、生态环境项目建设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,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,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。注重财税杠杆的运用,带动和引导社会投资需求。把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与刺激消费、统筹发展、深化改革等有机结合起来,提高综合政策效用,拉动经济增长。实施税制改革及税费减免政策,抓好企业减负解困工作。认真贯彻执行增值税转型、提高出口退税率以及扶持中小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,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取消、降低或暂停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规定,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。处理好扩内需和稳外需的关系,积极支持促进外贸出口。落实出口退税政策,积极争取上级外贸扶持资金,扶持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,扩大外贸出口。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扶持力度。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,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,用好省产业转移园区专项补助资金和产业发展引导资金,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、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,落实企业创名牌、上市融资及招商引资奖励政策。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,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。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,提高城乡低保财政补助标准,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,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,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。
(三)重民生,促改革,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把推进财政体制改革、健全民生保障机制作为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,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,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,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。完善市与区县财政体制。在保持财政体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,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,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。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,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,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,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。落实强农惠农政策,建立有效的“三农”投入和保障机制,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,加强和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。扩大粮食直补、农资综合补贴、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,完善农资综合补贴调整机制,促进我市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。推动教育优先发展,促进教育公平。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,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,进一步落实普通本科高校、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。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,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。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。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。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。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,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机衔接。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,发挥好政府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,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。支持就业援助、职业技能培训工作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。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,加强城乡低保制度与医疗救助、最低工资、农村五保供养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衔接。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。按规定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生活补贴补助标准。推动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。支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。通过市场化运作,加大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住房的投资建设力度。落实对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,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。加强农村危房改造。落实好对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,实施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等相关减免政策,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。
(四)抓管理,促规范,提高财政部门理财水平。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,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、精细化。推进和完善综合财政预算编制,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。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,强化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主体的责任。健全现代国库管理制度。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,将所有预算单位现有资金账户逐步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。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,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监督处罚机制。扩大绩效考评试点范围,加快构建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机制。严格预算管理,完善预算拨款结余管理方式,通过调整当年预算、核减下年预算等措施,促进结余资金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。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,推进融资平台建设,实现借、用、还的良性循环,防范财政风险。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,推进“金财工程”建设,完善财政预算实时在线监督系统,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,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,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。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监督检查和投资评审,做到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,坚决查处挤占、挪用、截留资金的行为,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、合规、有效,确保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落实。严格责任追究,加大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和信息披露力度。全面加强财政干部队伍思想、组织、作风、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,大力推进内部管理制度建设,以完善的制度管人管事,建立健全重点工作督查制度、工作绩效考评制度和领导干部问责制度,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。切实转变作风,提高行政效能,营造公平、透明、务实、高效的理财环境。
(信息来源:汕头市政府门户网站)
地址:汕头市龙湖区珠城路28号国瑞会展中心1幢1605室
电话:(+86754)87223298
传真:(+86754)87223211 电子邮箱:stccie@126.com 粤ICP备19138642号
技术支持:Micronet微网 管理员入口
手机版
APP版
版权所有:汕头市进出口商会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262号